图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管理 > 教参索引 > 正文
教育信息流2020.10
作者:戴荣珍  2020/12/01

1

主编:陈青云 主 编: 陈青云

副主编:周瑾 王诚

编 委:吴玥 殷建玲 孙慧 辛建群 倪超

2020 年 10 月 30 日

☆特别报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

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文如下。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

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

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

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

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二)主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

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

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

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

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发展道路。

(三)改革目标。经过 5 至 10 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

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

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

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

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

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各级党委

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

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

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2

情况,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

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

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

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

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

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

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

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

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

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

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

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6.改进中小学校评价。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

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

培养情况。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

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7.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德技并修、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

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完

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

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

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8.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

平。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

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

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

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

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

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

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

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引

导高校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促进提升校际

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质量。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

况评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9.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

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

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

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3

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10.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

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

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

后培训重要内容。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

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

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

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

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

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落实教授上课

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

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

教学研究倾斜。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每四年评选一

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优化获奖

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

11.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

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要把

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

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

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12.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

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

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

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

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

类人才计划。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

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

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长江学者”等人才称号入选者

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四)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

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

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15.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

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

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

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

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

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4

育课程。

17.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

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

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

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18.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

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

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

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19.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对初、高中毕业班学

生,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

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探索学士学

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试点工作,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各类学术

不端行为。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

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

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深化研究生考

试招生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

规争抢生源。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不

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

渠道。

(五)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21.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

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

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2.促进人岗相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

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

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

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

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三、组织实施

(一)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

议事日程,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

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及时制定配套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

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

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

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严格控制教育评价

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各地要创新基础教

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

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

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加强

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

教育评价专门人才。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5

机制。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参与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

估,彰显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三)营造良好氛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

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

预期,增进社会共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

育观和成才观。各地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扩大辐

射面,提高影响力。

摘自:《教育部网站》2020 年 10 月 13 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

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

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

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

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

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

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

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

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工作原则

——改革创新,面向未来。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

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

——补齐短板,特色发展。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坚

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

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凝心聚力,协同育人。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

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

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

3.主要目标。到 2022 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

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 2035 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

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6

4.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

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

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 1 节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

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

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5.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

心素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

能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

康观。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

向上的健全人格。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高

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

质人才。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建设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

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

丰富教学资源。

6.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

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

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

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

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深入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加强宣传推广,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

7.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

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

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健全体育锻炼制

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

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

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 1 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加强青少

年学生军训。

8.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

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夏令营)

制度。大中小学校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乃至全国联赛。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

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

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深化全国学生运动会改革,每年开展赛事项目预赛。加

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支持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提高体育

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优化拓展项目布局,深化招生、培养、

竞赛、管理制度改革,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竞赛相衔接,纳入国家竞技体

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化高水平运动员注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

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高水平赛事互认通道。

三、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9.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各地要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

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

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

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实施体育教育专业

大学生支教计划。通过“国培计划”等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高等师范院校

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协同培训基地,支持体育教师海外研修访学。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建设一批试点学校和教育基地。明

确高校高职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最低标准,不达标的高校原7

则上不得开办相关专业。

10.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研究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建好满足课程教

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建设体育场馆,与体育基础薄弱学校共用共享。小规

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配好体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

建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场地设备配备条件应满足实际需要,不满足的原则上不得招生。

11.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馆

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

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统筹好学校和社会资源,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

要统筹学生体育锻炼需要,新建项目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将开

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

载体。

四、积极完善评价机制

12.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

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

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

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

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

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13.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

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

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

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

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

等待遇。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在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体育专项课题。加大对体育教

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参照体育教师,研

究并逐步完善学校教练员岗位评价。

14.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

学校的职责。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

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体育质量监测,提高监测科学性,公

布监测结果。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

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

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5.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

程,加强对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

工作。各地要建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把学校体育工

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积极支

持学校体育工作。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

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16.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研究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鼓励地方

出台学校体育法规制度,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8

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

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

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17.营造社会氛围。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可以结

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推

广的政策制度。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

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

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

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

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

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

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2.工作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

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

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

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

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

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3.主要目标。到 2022 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

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

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二、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

4.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

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

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

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

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5.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

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

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

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将艺术

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高等教育9

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6.科学定位课程目标。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

程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阶段注

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

化观。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

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

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7.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

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

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

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中小学美育教材按规定审定后使用。高校落实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做好教材研究、编写、

使用等工作,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

术课程教材体系。

三、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8.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

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

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 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学、

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9.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

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成立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

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实践基

地,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创作并推广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

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

10.丰富艺术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

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

学习等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

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示,每 3 年分别组织 1 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

展演。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遴选优秀学生艺术团参与国家重大演

出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发挥示范引领作

用。

11.推进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

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

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

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

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

12.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专业艺术教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国家级一流艺术类专业点

建设,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能力。艺术师范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10

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坚定办学方向、坚守师范特质、坚持服务需求、强化实践环节,构

建协同育人机制,鼓励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艺术学

科创新团队和平台,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建设

一批美育高端智库。

四、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13.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各地要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

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

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

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

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美育教师

职业发展通道。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艺术社团指导,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

指导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14.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

把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

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

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

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配好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美育器材

补充机制。制定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

15.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

育教学服务。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生艺术实践需要,新建文化艺术项目优先建在学

校或其周边。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

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

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 1 次美术馆、书法馆、

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

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

髓。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16.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各地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通过乡村教师

公费定向培养项目,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的全科教师。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

师的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

实验县等综合改革实践,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统筹乡镇中心

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美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

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支持高校开展

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17.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

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各地要建立

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

部培训计划。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

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吸引

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18.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学校美育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鼓励地

方出台学校美育法规制度,为推动学校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

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

评估范围。完善国家义务教育美育质量监测,公布监测结果。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11

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对

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

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19.营造社会氛围。各地要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可以结

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

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摘自:《教育部网站》2020 年 10 月 15 日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印发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培养高

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

等三个文件(简称“指导标准”),旨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

伍。

其中,《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

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导向,基于师德理论分析、政策梳理、国际比较和

社会调查等前期研究成果,具体细化了 12 个二级指标和多个研修主题。该标准反映了师德教

育应当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教师培训工作特点,提倡师德培训应当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形式

的多元性以及教师的主体性,不应成为一种“灌输”,不应是搬弄概念、照本宣科,启发教师

要“学出来、悟出来”,更要“做出来、传下去”,引导教师知行合一。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对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进行了系统规划,

提出了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实践导向、分层培训的基本理念,以提升班主任班

级管理能力为宗旨,制定实践导向的培训目标,设计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诊断方案,设置有

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培训课程,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层次班主任教师的培训需要。该标准还

将班主任千丝万缕的工作以日常工作为主线进行归类,划分为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组织、

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沟通与合作等五个范畴,之后对这五个范畴进行二次细分,

划分为 23 个二级指标。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成长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体系之中,以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为依据,主要参考《小(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

教育课程标准》,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 “专业发展规划”“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

实践研修”等三个一级指标作为培训课程总体框架。为给学员提供便于判断自身专业发展现

有水平,选好选对适合自己的培训专题的依据,标准还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层次研发了“发

展水平级差表”,方便教师进行自我诊断。发展水平诊断以行为描述的方式为主,教师可以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最贴近的行为描述,以此诊断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发展水平诊

断的结果,可以作为选择培训课程的依据。

“指导标准的印发实施,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

学习提高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布和表示。

摘自:《中小学教师报》2020 年 9 月 30 日 12

☆专家论坛

引导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 陈宇卿

立德树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办学的全部价值。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静安在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始

终坚持以德为先,引导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

“大写的人”,需要懂得历史、热爱祖国、具有家国情怀;需要思想端正、意志坚定,

具有辩证思维;需要文明高尚,品质优良,具有正直行为。总之,是一个社会认同、家长放

心、上进自律的合格之人、优秀之人。

为此,静安德育,坚持求真求实求效,在方向把控上,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用现代的眼光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彰显时代价值,绽放时代光芒;目标定位上,知识传

递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知识为基,价值为魂,用真实、丰富的知识传递激发每位学子的理性

思考,引导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途径方法上,主导责任与协同育人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在新

时代一体化育人的新路。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新时代的德育,不仅要在精神内容上更有时代感,而且要在运

用技术上更有现代感。信息技术不是通往德育现代化的唯一手段,却是必经之路。信息技术

的使用,让教师有机会全方位、立体化记录每位学生的成长历程,有条件多维度、深层次追

踪到每位学生内隐的、潜在的人格特质与真实想法。教师基于个性化教育主张、基于脑科学

理论、基于对经验与数据的综合分析,绘制出属于每位学生的精准图谱,让德育更真实地发

生、更有温度地落地,更加专业地前行,这也是未来德育的基本特征。

总之,在培育“大写的人”的征途中,静安德育还有更大施展身手的空间,我们应当勇于

担当,敢于担责,智于担任,再谱育人新篇章。

摘自:《文汇报》2020 年 10 月 29 日

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

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教育评价

改革文件,凸显了教育评价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

时代意义。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评价直接影响公共教育资

源的配置,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还深刻影

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了一个时代

的教育生态。正是基于评价的极端重要性,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作

用发挥好了,教育事业发展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否则将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甚至

将教育引向歧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作了许多探索,

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教育评价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片

面地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发表论文数量评价老师,重结果评价轻过

程评价,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对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等。总的看,教育评价还没有很好地体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评价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服务经济社会13

发展、强化教育国家使命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加快构建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目

标任务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势在必行。

党中央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

示批示,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科技评价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 2018 年召开的全国

教育大会上,总书记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坚

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

棒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突出强调了教育评价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为深化教育评

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这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有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规格层次高。《总体方案》以中共

中央、国务院文件名义印发,直接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强化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

二是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总体方案》提出的改革举措,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引导广

大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向人才培养倾斜,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三是系统性强。这次改革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教育评价制度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多

管齐下、多措并举,旨在形成改革的整体效应。四是突出问题导向。这次改革重在解决问题,

特别是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问题,分别提出了具体举措。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关键在于压

实责任,敢于碰硬。一方面,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

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

升学率考核学校、考核干部。

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

资源配置、教师评价等工作都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分数考核老师、评价学生。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教育评价研究,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测量手段,探索简

单可靠的教育评价方法。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有《总体方案》的系统谋划,有各地、各部门和各级

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有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参与,我国教育评价改革一定能够迈出新的步伐、

取得新的成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摘自 :《光明日报》2020 年 10 月 15 日

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36 个教师节发表重要寄语,对广大教师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对全体

教育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教材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切实落实好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全面提升教材

质量,发挥教材育人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

更大贡献。

把好方向,坚持党对教材建设的全面领导。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铸魂工程。推进新时

代教材建设,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首要任务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牢牢把握教材建设

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确保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到课程教材中。全面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夯实地方教育14

部门和高校党委职责,牢牢把握党对教材建设的领导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

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专题教育读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有机融入各学段、各学科课

程教材。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使用全员全系统全覆盖,深入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制出台《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政课。加快构建大中小

学课程教材体系,持续深化重大主题教育,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

育人。

抓好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的各项制度。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落实好国家事权,必

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关键是落实好大中小学

教材建设规划和中小学教材、职业院校教材、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和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

落实好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以管促建,规范管理。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教材

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责,推进分工落实,守好主阵地、确保高质量。提高编写门槛,鼓励

有实力有优势的单位组织编写,支持政治强、业务精、品德优、学风正的优秀人才编写高质

量教材。加强政治把关,实现全过程管理,做到“凡编必审、凡选必审”,擦亮教材建设的鲜

明底色。强化教材选用,进一步做好国家统编教材统一使用工作,引导支持学校选用高质量

教材,通过优秀教材引导学生立德成才,坚定“四个自信”。

编好教材,持续推出大中小学优秀教材。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老师教学、学

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根本在于多出经得起实践、

人民、历史检验的优秀教材。要突出思想性、体现时代性,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

新要求,打造一流教材。中小学要进一步做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

统编统审统用,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增强教材育人功能。职业教育教材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及时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高等学校教材要提

升整体质量、打造经典力作,制定实施《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推进专科、本科、

研究生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

材体系;适应新形势,打造一批反映世界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教材。

做好保障,形成新时代教材建设合力。教材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系统工程,

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基础在于健全教材建

设的保障体系,确保教材建设后继有人,事业长青。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健

全任课教师三级培训体系,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加强教材编审人才培养,强化教材

管理队伍建设,推动相关单位将教材编审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作为业绩考核、职务评聘、

评优评先的依据。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设立重点课题,建设专业

期刊、专题网站等方式,构建高水平课程教材建设平台。研制相关专业教材编写指南,建立

专题资源库,整合优化支撑教材编写的配套资源。落实教材奖励制度,组织开展首届全国教

材建设奖励工作,总结展示重大成就,推出一大批精品教材和先进典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开创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新局面。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 年 10 月 19 日 15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提升教师备课有效性的探析

教师备课如同练习写字的基本功。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将学生、教材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多

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情感准备的过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笔

者从备课体会、备课理念和备课技巧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备课体会:三个读懂

一是读懂课标和教材。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具创新性、时效性和创意性,教师必须读懂课

标并领会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只有依据教材蓝本把握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

习难点,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进一步考虑叫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此外,教师在充分研

究教材并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下,还可对教学计划或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开展教

学。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并且能够准确地把我教材编写基本出发点,才能灵活地对课程

资源进行整合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是读懂习题。习题通常是编者精心挑选的,能代表某一类知识,对学生理解、应用和

巩固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读懂每一道习题的意图,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

果。

三是读懂自己和学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

教学水平、教学情绪、专业认知水平等个人因素,明确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实

现“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并真正实现备课的有效

性。

二、备课新理念: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教师要把备课作为一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专门的技能,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

法,也不是传统教育学教科书中的单纯备课。教学设计要预测教材内容、学情、可能的生成

性问题以及不可预测情况的处理等。教师要理清“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进行合理设想。

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应运用多种思维。一是创新思维。要实现目标、过程、结果

的闭合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二是整体设计思维。要让学生先拥有整体观,再开展

局部学习。三是问题解决的思维。一方面教师要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设计教案,逐一破解

备课中的难题,使教师“教”的重点聚焦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另

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交流的

欲望,在思想的碰撞中发展能力。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应关心教学方式,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合理的探讨方式,为师生带

来备课和学习的新思维,探寻不一样的备课路径,使自己成为学习的设计师。

三、备课技巧:成为技能的学习者

一是听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讲课。教师在听课时要把自己关注或疑惑的内容标注出来,如

对某些概念由浅入深的阐释,怎样处理重点,难点如何分布,处理难点的具体方式方法,整

节课的主线,呈现问题的最佳时机等。听课后,可以与授课教师讨论,请教自己的疑惑,交

流自己的思考,必定会有收获。

二是关注学生差异并进行全视野备课。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是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教

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教学基本点,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此,必须抓

住学生的起点差异和思维差异,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并以此作为课程的设计背景,以提高教

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维差异方面的现实是: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形象

思维丰富,而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学习理科就相对轻松。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

方式因材施教,在备课时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并设计多种活动方式,保证学生的思维方

式与学习材料和活动具有较高的匹配度。

三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

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例如,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框架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营造,

结合脑科学与学习理论的发现,适应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化等,这些既是教师要面临的挑16

战,也为教师不断成长提供了资源。

总的来讲,备课要设计一个核心问题、一个主题活动,围绕核心问题和活动开展,还要

设计一个具体任务、一个活动方案、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教师备课时不必拘泥于

形式,只要能使流程清晰详细,凸显学生主体,真正服务于学生,就能扎实推进课堂教学。

所以,备课要散见于日常的点滴准备,做到从“备课新思维”到“备课全解读”,从“备学生”

“备教材”“备教法”到“备课新形式”,必然能使备课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

摘自:提升教师备课有效性的探析 蔡福莹 文 《基础教学参考》2020 年第 9 期

芬兰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一、芬兰教师教育的特点

从芬兰教师教育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对芬兰教育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芬兰始

终重视教育,把培养优质教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这是芬兰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探索和改革,芬兰教师教育已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严格的人才选拔,为专业化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芬兰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标准的准入门槛。芬

兰的教师选拔要经过两个程序:一是在大学经过专业化的学习和培养,获得硕士学位;二是经

过严格面试,对教师的职业认知和心理素质进行考核。这两个程序的要求都非常高,经过层

层筛选,进入教师队伍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

芬兰学生申请教师教育专业的热度不减,同时,教师的招生计划人数逐年减少。芬兰一

共有 8 所有师范专业的综合型大学,每年的新生录取率约为 5%~10%。可见,教师教育专业已

成为芬兰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之一。

(二)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使教师得到持续和全面发展

教师教育不仅仅是职前培养,还与职后发展和终身学习之间有着共通的意义空间。芬兰

非常重视教师的终身学习,已形成了成熟的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芬兰的大学和

各种培训机构在暑期会专门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教师工会以及许多学科教师协会也会定期

组织教师培训课程。尽管在职培训并不能为芬兰教师提供升职、加薪或者获得学位的机会,

但是通过在职培训学习,教师们能够不断更新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018 年 TALIS(教学国际调查)公布的报告显示,芬兰非常重视培养教师关于学科知识、

教学法和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三项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报告也显示,芬兰教师的专业发展

需求中,信息通信技术(ICT)和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培训需求程度最高。这反映出芬兰

教师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的意识很强,希望熟练掌握 ICT 的使用方法、拥有丰富的通信技术

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另外,芬兰的特殊儿童一半在特殊学校就读,

另一半在正规学校就读,教师希望接受培训和学习教育特殊儿童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有针对

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巩固和强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芬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芬兰中小学教

师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学科学习、学科学术研究、教育学研究、语言和沟通研究四大部分,通

过制度化的学分要求和课程设计,贯彻“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理念,培养师范生独立

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培养目标。Pasi Sahlberg 认为,

基于研究的教师教育意味着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的整合,在芬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为了使它们构成一个系统的连续体,从基础的教

育思维到教育研究方法论,再到更高级的教育科学领域。芬兰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

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达到合适的比例,教育实习学分一般要求占 20 学分左右,学士阶段

开设基础和中阶课程(占 12 学分),硕士阶段设置高阶课程。在安排实践学习时,要求学生

在每个学期都要有实践训练课程,根据理论或研究结论的理性思考去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

问题,进而培养师范生的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研究方法的熟练运用、研究态度的逐步内化17

以及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四)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师教育,培养研究型的专业化教师

芬兰教师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备特定素质能力的研究型专业人员,芬兰学者堪萨能提出

的“研究为本”的教师培养模式理论,为芬兰的教师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堪萨能认为,

“以研究为导向”是指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教学理念是基于一定的研究范式,以内化的研究态

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信念。美国教师教育研究者泽克纳强调以“研究为

本”的教师教育是把抽象、深奥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探究有效地结合。

芬兰教师教育以“研究为导向”的特点,强调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上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学场景获得证据、得出相关结

论,训练教育研究应具备的批判思维能力、研究态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把教育研究的内

容、方法以及研究的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使教师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做出教育

决定。

(五)注重公平,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芬兰教师教学自主权和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多元化的特色使芬兰教师教育充

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与当下标准化、同质化和责任制的世界教育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使其

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芬兰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2018 年 OECD 的 PISA 测试中,芬兰学生的数

学学习焦虑感只有 7%,远低于 OECD 参与国的平均值。芬兰学生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经历着

课堂评估、学业考试的综合评估、全国抽样评估等考核方式,但是芬兰教师有充分的教学自

主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兴趣培养,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

接受程度来制订适当的教育方案,并及时发现和改进教育方案的薄弱环节,鼓励学生富有创

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严把教师准入条件,提高教师的入职资格

芬兰教师的入职资格条件和严格选拔程序,使芬兰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为芬兰基础教

育的质量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对

教师资格的要求从注重学历转向了对教师职业能力和水平的要求。1995 年我国颁布的《教师

资格条例》规定,师范生毕业可直接申请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非师范生通过教育学、心理学、

普通话等考试后可申请教师资格。为了贯彻 2012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的要求“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改革教师资格考试方式,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

制度”,从 2015 年起,我国全面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全部都要参

加全国统一考试。由此我们看到,新一轮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知

识、教学水平、教育能力、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认定,这些改革对提高教师质量和

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对教师学历标准要求相对较低,不能适应我国教师教

育的现实发展要求。借鉴芬兰的经验,将教师的学历要求统一提高到硕士水平,不一定符合

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适当提高不同阶段教师的学历要求,已成

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芬兰的职前教师培养目标中非常强调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学习模块融合在一

起,教学实践贯穿师范生学习的全过程。

而我国传统的职前教师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课程设置中教学实践

的内容少,时间短,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流于形式,使得学生的教学实践

能力弱,适应性差。2012 年国家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教育见习和教育

实习的时间必须达到 18 周。我国应学习芬兰的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师教育培养

模式,构建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专业素养不断优化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机制,将理论学习渗

透于实践操作,将实践操作贯穿于理论学习中,增加师范生实践教学经历,延长师范生实践

教学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18

(三)注重培养“研究为导向”教师研究能力

芬兰教师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所培养出来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还是课程的

开发者和研究者,形成了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师教育的特点,对芬兰教师培养模式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而我国对师范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只开设了研

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与实践的联系,学生缺乏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很

难把学习的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因此,我们应当学习芬兰,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观

察教育问题,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实践与研究方法和相关知识相结合,逐步学会在教学

实际中熟练运用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意识,最终促进师范生研究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职后培

训也应注意教师研究能力的训练,学校应当组织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使教师之间

通过研讨交流,不仅对个人的直觉经验进行反思,还可以从同行的经验中获得启发,进而提

高批判思维能力、研究态度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营造信任文化,实现教育公平

公平是芬兰教育体系的首要原则和核心价值。从芬兰的教育公平经验来看,我国应当关

注所有学生的教育,实施全纳教育,给予学校和教师充分信任,让学校和教师拥有高度的自

主权。信任文化的形成并非易事,学校可以从营造宽松的教学文化、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

的人际关系等微观环境入手,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

本课程,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地实施教学。信任教师,赋予教师自主权,激发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热情,让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研究探

索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意教学的空间,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中存

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不断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

综上所述,芬兰教师教育经过不断地实践、修正与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芬兰特色的基

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芬兰奇迹”。芬兰教师教育的成功不仅影响了芬兰

本国的基础教育,也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在师资队伍选拔、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研究能力

训练、信任文化营造等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摘自:芬兰教师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 左兵,傅兴淙 文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第 2 期

上海:推动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日前出台《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以创造性

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为着力点,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

科项目为载体,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如果学校教室里的黑板有弹幕,课堂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将苍蝇的一生描述得

荡气回肠?”……项目化学习由以校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团队,在学校活动领域、学科领域

和跨学科领域,设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探究,尝

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相关项目成果。

2015 年,上海成立儿童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启动“指向终身发展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

的课程与教学培育研究”项目,其中一项重点研究内容就是项目化学习。上海将分 2—3 轮评

选若干个项目化学习整体实验区、100 所左右的实验校。学校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

选择活动项目、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项目,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根据计划,上海将成立项目化学习市级专家组,加强研究、指导和培训,开发项目化学

习行动指南,建立线上优质资源库,研制项目化学习评价指标,并力争 3 年内培养 100—200

名左右在项目化学习研究与实践领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种子教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 年 10 月 19 日

数据分析为提升教学质量精准引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平台的不断丰富,为提高课堂效率、转变学习方式提供了创新空

间。在英语教学方面,我们利用某网络平台、某云阅卷系统和学生问卷测评来收集数据,根

据大数据分析调整教研活动,优化教学方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大数据的使用丰富了教育19

评价的功能,使精细跟踪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成为可能,同时能为教师教学提供精准指导,进

而提升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大数据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优化备课。传统的备课往往更关注教材内容的落实,教师按部就班完成教材授课内容基

本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虽然备课过程中也会备学生、备教法等,但主要是凭借教学经验,

难免有不够精确的地方。引入信息技术后情况大为改观,我们利用某网络平台在新课讲解之

前进行前测,并结合该平台中“智能蜂巢”累积的学生学习情况,详细了解学生本单元的知

识掌握情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这种有的放矢的精准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精准发现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经验或大概的情况了解来确定教师教学和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是共性问题。要想精确了解年级整体教学情况、班级

与班级之间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每个个体的学习情况,基本不太可能,但大数据分析让以上

种种成为可能。

精准的云阅卷系统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全样本考试数据的采集,结合先进的教育统计学理

念和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做出科学客观的分析与诊断,并通过学生错题

数据面向不同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提升方案。云阅卷平台会对每次考试的结果提供详尽的分析

报告,可以实现个人、班级、年级、学校乃至整个地区的考试成绩的分析评价,也可以实现

对科目、题目乃至小题的考试情况的详细分析,包括命题维度、试题结构、分数段分布等多

个分析报表。基于此,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深入研究报表,分析学生错误原因,对学生进

行专题讲解并配备专项练习。教师基于精准学情提供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备课

组也提升了专题研讨和专项问题解决的能力。

根据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发现班级与班级的差距并进行及时调整,寻找备课中可能存

在的问题,寻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通过精准作业落实必会

知识,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等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班级 PK 激发竞争热情,通过

教师轮流上精品课相互促进,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有目的地开展活动,缩小班级之间差距,

实现年级和谐一致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我们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收集信息,对学生进行多元全面评价,进而指导

日常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充分利用技术手段,采集、整合学生学习过程

数据与学习结果数据,融合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多种评价数据,可

以对学生进行多维、全面、深入而可靠的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知道应在何种时机、

对哪些学生、以何种方式安排何种教学内容。教师利用本班学生产生的数据,同时借助与外

部大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度评价本班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有效分析学生的学习

偏好与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可以利用数据分析看出哪些学生更适合在一起进行小组学习,分

析怎样分组才更合理。对于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数据可以分析出学生在什么环节、

什么类型内容的学习方面存在问题,分析哪些因素可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这样便于教师给

出适当的学习支持与干预。

学生最喜爱的课堂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生动高效的课堂、可以动手实践和亲身参与的

课堂,是自己擅长学科的课堂、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知识的课堂。通过大数据我们发现,那些

成绩好的爱学习的孩子是长期努力,并在努力过程中得到及时帮助和指导、累积了成功体验

的充满希望的孩子;而那些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的孩子则是经过长期努力但努力过程中得不到

及时帮助、不断累积失败体验的孩子。于是我们思考:教材要求我们教什么?学生想要学什

么?我们能教什么?我们能用什么方式教?学生喜欢用什么方式学?我们怎样培养充满自信

的学生、减少满心绝望的学生?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大数据下的教学方式变革,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必须突出人

的主体地位。智能化有很多优势,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也不可替代。只要我们准确收集数

据、科学分析数据、有效利用数据,让数据为教学服务,我们就一定会培养出精彩的学生。

摘自:数据分析为提升教学质量精准引路 吴晓威 文 《中国教育报》2020 年 10 月 15 日 20

☆国际视角

Eight Tricks for Making Remote School Easier 使远程学习

更轻松的八个窍门(道琼斯新闻)

Dow Jones Institutional News; New York [New York] 06 Oct 2020

[摘要/简述]

既然许多家庭都已经顺利进入了秋季学期的远程学习计划,我想知道是否

有人对管理在家管理的麻烦提出了建议。我开发了一些自己的技巧,并与数十

名父母,学生和教育专家进行了比较。

除了分享一些非常有用的技术外,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非技术建议,

以使你和你的孩子们生活更轻松。如下:

设置计时器。

这是第一技巧。没有人愿意每天不断地推动孩子上网,而且没必要,技术

可以为您做到这一点。 您可以像将 Google 助手的新“家庭铃声”设置为从 Nest

Hub 响起一样,也可以像在手机上设置和标记闹钟一样简单。物理计时器或倒计

时的计时器应用程序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休息时间。

Leiza McArter,得克萨斯州欧文市的一名小学、中学、高中生的母亲,远

程的日程安排繁多,就让她的孩子使用 iPhone 上的闹钟,并根据活动进行标记,

例如“登录会议”或“午餐”。

使用双屏。

对于正在与他们的班级进行视频通话同时又试图在在线教室中完成学校作

业的学生,切换选项卡可能会造成混乱,并导致无意中退出通话。我的大孩子

在窗户之间来回切换时非常沮丧,以至于我们为他们设置了第二个显示器。诸

如 iPad 之类的辅助设备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标。如果您的孩子将平板电脑用作

主屏幕或辅助屏幕,那么最好有个支撑——您可以自己做一个。一个警告是,

额外的设备——第二个屏幕——会使孩子们在应该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更容易上

网或玩游戏。纽约市 14 岁的 Roxy Shapiro 说,上课时她容易因为手机上的讯

息分心,因此现在将其远离了在笔记本电脑上工作的地方。她说:“很难忽略它。”

维护中央日历。

对于有多个视频通话且日程安排每天更改的孩子来说,保留所有会议链接

的日历是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一些学区的日历可以链接到学校虚拟平台。但

是如果您有多个孩子,那么管理起来仍然很多。将所有内容组合到一个共享的

家庭日历中,无论是 Gmail 日历还是 Microsoft Outlook 日历,还是 Cozi 或

Any.do 之类的专用应用程序,或者是 iPhone 上的日历,您都可以在其中为不同

目的设置多个日历。

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的市场顾问 Danni Johnson 使用 iPhone 和 Mac 上的

Apple 日历来管理她 4 岁孩子的托幼班。“她每堂课都要登录,所以对我们来说

是一个挑战。” 她为女儿创建了一个 iCloud 帐户,并设置了提前 5 分钟警报的21

日历。“当链接弹出时,她只需单击链接,就能登录到 Zoom。”

创建书签并保存密码。

我的孩子不仅拥有登录学校发行的 Chromebook 的密码,而且还拥有虚拟教

室的密码,还有用于学校作业所需的众多外部教育应用的密码。键入列表并将

其发布在某个地方可行,但是您也可以将其保存在浏览器中,这样您的孩子就

可以自动登录。如果您不希望浏览器记住密码,请在孩子的设备上创建一个备

忘录,其中包括所有密码和保持打开状态。确保将经常访问的学校网页添加为

书签,这样您或您的孩子就不必搜索它们。

我最近介绍的一位企业家正在开发 Modern Village,该应用程序可以将与

家庭管理相关的所有内容(从日历项到学校电子邮件)都放在一个地方。家长

现在可以注册以尽早使用该应用程序。

让您的虚拟助手上班。

毕竟,这就是 Alexa 的目的。您可以通过扬声器告诉 Alexa 或手机上的 Alexa

应用创建提醒。这些提醒现在可以通过所有启用了 Alexa 的设备进行广播,因

此,如果您的孩子与回声点不在同一个房间,他们可以通过厨房的回声秀听到

或看到提醒。今年晚些时候,人们只需说“Alexa,参加我的 Zoom 会议”就能

在某些 Echo Show 设备上加入视频通话。您还可以通过兼容的智能家居设备设

置 Google 助手提醒。

并非所有使远程学习更好的方法都需要技术。还有一些我在与家人聊天学

习过程中获得的其他技巧:

让他们做点小动作。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很难静静地坐在屏幕前面,许多父母说,给孩子们一

个可以握着的小玩具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也许他们更喜欢挤些粘液或腻子,或

者用纸来涂鸦。我的编辑说,他的儿子不说话时会用一个很小的音乐键盘弹奏,

因此他设法给他一些钢琴练习以期专注。一位父亲建议买一张 ButtOn 椅子,让

孩子坐在座位上也能四处动动。

让他们动起来。

孩子们每天在屏幕前度过几个小时可能会很累,所以鼓励他们课间到外面

活动,就像他们定期休息一样。如果天气不允许,鼓励进行一些室内伸展运动

或起重挺举。

有条不紊。

放学后,孩子们的工作空间每天都乱七八糟。很明显,事后清理(并帮助

他们)列出第二天所需的材料会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这很困难,他们很难快速找到所需的东西,或者倾向于带着耳机或美术用品走

路,而这些东西可能已经好几天都看不到了。

[全文摘录]

Now that many families are well into the fall semester's remote-learning program, I 22

wanted to know if anyone had advice for managing the school-from-home hassle. I've

developed a few hacks of my own, but I reached out to dozens of parents, students

and education experts to compare notes.

Besides sharing some very useful tech tips, they also had some good non-tech

suggestions to make life easier on you and your kids. Here you go:

Set timers.

This was the No. 1 tip. No one wants to have to constantly nudge their kids to get

online for class every day, multiple times a day. And no one has to, when technology

can do it for you. You can go as fancy as setting Google Assistant's new "family bells"

to ding from a Nest Hub when it's time to log in, or as simple as setting and labeling

alarms on your phone. A physical timer or a timer app that counts down is also useful

in helping students keep track of time during breaks.

Leiza McArter, an Irving, Texas, mom of an elementary student, a middle schooler and

a high-schooler with varying remote school schedules, has her kids use the alarms on

their iPhones, labeled according to activity, such as "Log in to Zoom" or "Lunch."

Use dual screens.

For students who are attending video calls with their class while also trying to do

school work in an online classroom, switching between tabs can get confusing and

result in inadvertently exiting out of calls. Toggl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windows

became so frustrating for my older kids that we set up second monitors for them.

(Good thing I'd stopped bugging my husband to get rid of his old electronics!)

Secondary devices, such as iPads, can achieve the same goal. If your kid is using a

tablet as either a primary or secondary screen, it's wise to get a stand for one -- or

you can make your own. My colleague Joanna Stern shows you how in this video.

One caveat is that extra devices -- or even second screens -- can make it easier for

kids to surf or play games while they should be paying attention. Roxy Shapiro, a

14-year-old in New York City, says she was getting distracted by the notifications on

her phone during class, so she now keeps it far from where she's working on her

laptop. "It's very hard to just ignore it," she said.

Maintain a central calendar.

For kids who have multiple video calls and a schedule that changes daily, keeping a

calendar with all meeting links is a sanity-saver. Some school districts have calendars

with links built into the virtual-school platform. But if you have more than one child,

that's still a lot to manage. Combine everything into one shared family calendar,

whether it's a Gmail or Microsoft Outlook calendar, a specialized app like Cozi or

Any.do or the calendar on your iPhone, where you can set up multiple calendar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Danni Johnson, a marketing consultant in Boca Raton, Fla., uses the Apple calendar on

her iPhone and Mac to manage her 4-year-old's pre-K classes. "She has to log in for

each class, so that was a challenge for us." She created an iCloud account for her

daughter, and set up a calendar with 5-minute-warning alerts. "She just clicks the link

when it pops up and logs herself into Zoom."23

Create bookmarks and save passwords.

Not only do my kids have a password to log into their school-issued Chromebooks,

but they also have passwords for their virtual classrooms and still more for numerous

external educational apps required for schoolwork. Typing up a list and posting it

somewhere works, but you can also save them in the browser so your kids can

automatically log in. If you don't like having browsers remember passwords, create a

memo on your child's device with all of them and keep it open. Be sure to bookmark

frequently visited school webpages so you or your kids don't have to search for them.

One entrepreneur that I profiled recently is developing Modern Village, an app where

all things related to family management -- from calendar items to school emails -- can

be housed in one place. Parents can now sign up for early access to the app.

Put your virtual assistant to work.

That's what Alexa is for, after all. You can tell Alexa to create reminders through a

speaker or from the Alexa app on your phone. Those reminders can now be broadcast

through all Alexa-enabled devices, so if your children aren't in the same room as their

Echo Dots, they can hear or see a reminder through the Echo Show in the kitchen.

Later this year, people will be able to join a video call on certain Echo Show devices

simply by saying, "Alexa, join my Zoom meeting." You can also have Google Assistant

set reminders through compatible smart-home devices.

Not all the ways to make virtual school better require technology. Here are some

other tips I picked up during my chats with families:

Let them fidget.

It's hard for many kids to sit still and pay attention behind a screen, and many parents

said it helps to give children a small toy they can hold. Maybe they'd prefer some

slime or putty to squeeze, or a pad of paper to doodle on. My editor said his son plays

with a tiny music keyboard when he's on mute, so he manages to get in a little piano

practice while supposedly paying attention. One dad suggested getting a ButtOn chair,

which allows kids to move around while seated.

Get them moving.

It can get tiring for kids to spend hours each day in front of screens, so encourage

them to spend their breaks outside, like they would if it were regular recess. If

weather doesn't allow that, encourage some indoor stretching or jumping jacks

between classes.

Get organized.

My kids' workspaces are a mess each day after school. It might seem obvious, but

having them (or helping them) clean up afterward and set out the materials needed

for the next day makes life a lot easier. It'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younger kids who

have a hard time quickly finding what they need -- or who tend to walk off with

headphones or art supplies that you might not see again for days.24

Coding is the need of the hour, says Delhi deputy CM

Manish Sisodia 编程需从小抓起(印度斯坦时报)

Hindustan Times. 10/09/2020

[摘要/简述]

副总理曼尼什·索索迪亚(Manish Sisodia)表示,由于与德里政府的共

同努力,首都约有 12,000 名政府学校学生将受益于 HT Codeathon 项目。

Sisodia

说,政府鼓励女生编程并追求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一次的参与

范围更加广泛。Sisodia 谈到了编程的重要性以及 HT Codeathon 在当今数字经

济中的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编程。

以下为访谈摘要。

直到十年或两年前,编程在国内还不如今天流行,自那以来发生了什么变

化,为什么更多的教育者或教育政策关注这一点?

这一切需要时间。现在在学校学习的孩子将在 10 15 年内成为专业人士。

如果他们不了解编码,他们的基础就会薄弱。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将计算机科学称为一门通识教育,因此,这不仅与编程有关。

编程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可视化,表达自己或谈论社会问题。

因此,作为政府,我们有责任在需要时激励人们团结在一起。我们想教孩

子关于新时代的技术。但是 2015 年执政时,教室遭到破坏,基础设施需要修缮。

自那时我们一直在工作,改善了基础设施,并进行了广泛的教师培训计划,政

府学校覆盖率达到了 98%,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我们认为现在是为

未来而努力的时候。

新的国家教育政策(NEP)要求为 6 级及以上的课程引入编程。我们应该在

该课程下设想什么样的课程或学习?

课程必须与其他科目一起嵌入。刻板的学习在这里行不通。来自公立学校

的学生以前曾在我们的学校中从事编码活动,他们以诸如教育女孩的重要性和

Covid-19 危机的重要性为主题编写代码并制作了动画视频。今天,如果将他们

放在基于课程的框架中,他们将无法思考。在编码和编程中,可视化和思考同

样重要。必须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因为这将导致更成功的结果。我们不能为此

制定严格的教学大纲。因此,学习应着重于将编码嵌入语言或诸如历史和数学

之类的学科。

在像印度这样的经济差距很大的国家,我们如何才能确保所有学生,即使

是那些无法自行使用设备的学生,也可以学习如何编程?

向年轻时使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学生教授编码要比教一个甚至不知道如

何打开计算机或以前从未听说过编码的人相对容易。将这些孩子介绍给编码是

一个挑战,我们已经接受了它,并且在我们之前的计划中也取得了成功。缺少

设备是一个挑战,但是由于 Covid-19 的锁定,政府没有提供小工具的收入。 我

们的收入不到总收入的 50%。我们必须确保在给学生打电话之前,我们的老师,

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已经付款。但是预算紧缩只是暂时的。五年来,德里25

政府以开放的心态投资于教育。最终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

教师薪水以外的教育。

现有的观点认为,编程对很多人是艰难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该观念?

今天进行活动展示的年轻女孩可以解释这一点。来自贫困家庭,父母是人

力车司机,女佣和洗衣工的学生现在正在学习编码。他们前几代甚至有可能甚

至没有机会学习如何打开计算机。但是现在这些学生已经证明学习编程并不是

不可能的。我们大约有 1,500-2,000 名拥有 B.Tech 学位的教师,而编程是他们

的专长。这将有助于引起学生对编程的热爱。

HT Codeathon 是一项移动友好计划,学习可以在线通过手机进行。在公立

学校中将有什么优势?

这是一项重大创新,对公立学校的学生免费。 此外,Codeathon 注重学习

和竞争力,这将激发学生的竞争热情和更好的学习热情,不具备任何软件或工

程知识的学生将学习编码,这将为新的印度奠定基础。

您已经去过几个国家,研究了他们的教育模式。 关于编码和技术,我们需

要在这里模仿什么?

现代技术是他们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学科而教授。它是在

教育的早期阶段引入的。 技术应嵌入学习环境中,他们应该能够以创造性的方

式学习编码。有一次去国外的学校参观时,我看到一群学生正在研究当时该国

正在实施的税收改革法律。这表明嵌入式学习没有通过课堂上死记硬背的方式

向学生传授有关改革的信息。我们可以用文科教育的方式教授编程。通过与 HT

Codeathon 进行的更大实验,使成千上万的学生参与进来,将在公立学校中培养

更大的学习编码氛围。

[全文摘录]

Around 12,000 government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apital are set to benefit from the

HT Codeathon initiative because of collaborative efforts with the Delhi government,

says deputy chief minister Manish Sisodia, who holds the education portfolio. The

government has encouraged coding programmes for female students and to pursue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the scale of engagement

is wider this time, said Sisodia, who spoke to Hindustan Times on the importance of

coding, encouraging more students to learn coding, and HT Codeathon's role in

today's digital economy.

Excerpts:

Until a decade or two ago, coding wasn't as popular in the country as it is today.

What has changed since then and why are more educators or education policies

focusing on it?

It is the need of the hour. Children studying in schools now will become professionals

in 10-15 years. If they don't have knowledge about coding, their foundation will be

weak. [Apple co-founder] Steve Jobs had called computer science a liberal art, so it's

not just about programming. Coding helps students think, visualise, and express 26

themselves or talk about societal issues.

So as a government,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hat if there is a need, we should motivate

people and bring them together. We wanted to teach kids about new-age technology.

But when we came to power in 2015, classrooms were damaged and infrastructure

needed work. Since then, we have been at work, and have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and done extensiv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mes, results in government schools have

touched 98%, and motivation is high among stakeholders. So we thought now is the

time to work on the future.

The new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NEP) calls for introducing coding for classes 6 and

above. What kind of curriculum or learning should we envision under it?

The curriculum has to be embedded along with other subjects. Rote learning won't

work here. Students from government schools, who previously engaged in coding

initiatives in our schools, wrote codes and developed animated videos on themes like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ng girls and the Covid-19 crisis. Today, if they were put in a

curriculum-based framework, they won't be able to think. In coding and

programming, visualising and thinking is equally important. Children must be given

the space to think as it will lead to more successful outcomes. We can't have a rigid

syllabus for it. So, learning should focus on embedding coding with languages or

subjects like history and mathematics.

In a country like India, where there is widespread economic disparity, how can we

ensure that all students get to learn how to code, even those without access to

devices on their own?

Teaching coding to students who have used computers and smartphones from a

young age is relatively easier than teaching someone who may not even know how to

switch on computers, or has not heard of coding before. It is a challenge to introduce

these children to coding, and we have accepted it and been successful in our earlier

initiatives as well. The lack of devices is a challenge but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have the revenue to provide gadgets due to the Covid-19 lockdown. We are

functioning at less than 50% of the revenue collection. We have to make sure that

before giving phones to students, our teachers, health workers and other staff are

paid. However, the budget crunch is only temporary. In five years, the Delhi

government has invested in education with an open heart. Eventually, we hope to get

more money to spend on education beyond infrastructure and teachers' salaries.

There is an existing perception that coding is tough or not for everyone. What can be

done to dispel that notion?

The young girls who showed their work today [at a Codeathon event on Thursday]

decoded everything. Students from poor backgrounds whose parents are rickshaw

drivers, maids, and laundry workers, are now learning coding. There is a chance that

the generations before them did not even learn how to switch on computers. But

now these stud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not impossible to learn coding. We

have around 1,500-2,000 teachers who have B.Tech degrees, and coding is their

domain. This will help create a zeal among students about coding.

HT Codeathon is a mobile-friendly initiative, and the learning can happen online on

mobile phones. How much of an advantage will it be in government schools?27

It is a big initiative and is free for government school students. Besides, Codeathon

focuses on both learning and competitiveness, which will create a zeal among

students to compete and learn better. Students without any knowledge of software

or engineering will learn coding, and that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 new India.

You've travelled to several countries and studied their education models. With

respect to coding and technology, what is something that we need to emulate here?

Modern technology is a part of their education and not just taught as a subject. It is

introduce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embedded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y should be able to learn coding in a creative manner.

Once, while on a visit to a school in a foreign country, I saw a group of students

working on a play on tax reform laws that were going on in the country at that time.

This shows embedded learning. The students weren't taught about the reforms

through rote learning in classes...The way we adopted liberal arts, we have to adopt

coding. Through this bigger experiment with HT Codeathon, involving thousands of

students, a greater atmosphere of learning coding will be developed in government

schools.

Pandemic Seems To Be Driving School Enrollment Down

疫情降低公立学校入学率(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All Things Considered (NPR). 10/07/2020

[摘要/简述]

AILSA CHANG: 在许多州秋季入学将在本周登记结束。届时学校必须提交入

学人数以确定明年的州资助。而今年的疫情似乎使入学率有所下降。NPR 记录了

全国数十个地区的形势。NPR Anya Kamenetz 参与了该调查,她现在现场。

你好,Anya

ANYA KAMENETZ:嗨,Alisa

CHANG:那么请告诉我们更多有关您发现的内容。您现在看到的入学趋势是

怎样的呢?

KAMENETZ: 全国应该有 14,000 个学区,具体入学数字官方要到春季才会发

布。但是在我们的会员和实习生 Marco Trevino 的帮助下,我们收集了 60 个学

区的信息,包括一些全国最大的学区。迈阿密戴德县公立学校缺少了 16,000

学生。Los Angeles 联合学校缺少 11,000。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梅克伦堡

Charlotte-Mecklenburg)入学 5,000 名。犹他州,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州都

报告了全州范围的下降。 这与过去 15 年入学率稳步上升的总体趋势形成鲜明

对比。

CHANG: 哇。那些数字好令人震惊。 各地区入学率下降的原因我们有所了

解吗?

KAMENETZ:在许多地方这种下降看起来都集中在小学,尤其是幼儿园。 平

均而言幼儿园入学率下降了 16%。你知道,很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对幼儿园28

线上会议持怀疑态度,但另一方面家长也担心送孩子上学。他们感到困惑和烦

躁。据报道,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戴德公立学校在学年开始就失去了数百名学

生,即使他们在远程学习的第一天就经历了网络攻击。

CHANG: 那么,成千上万的学生都去了哪里呢?

KAMENETZ: 你知道,在大多数州幼儿园不是强制性的。因此,家庭确实可

以选择当年入学,也可以晚一年上幼儿园。这有时称为红衫运动。家庭学校提

倡兴趣为主。在许多地方,私立学校都是开放的,公立学校则是封闭的。我与

Megan Olszewski 进行了交谈,她的适龄儿子 Jonah 本来要去 Austin

MEGAN OLSZEWSKI:今年年初我们帮他在 Austin ISD 报了名。然后,春末和

夏末的时候我们有点意识到学校不会正常运行。

KAMENETZ: 因此,Jonah 将在私立蒙台梭利幼儿园里再呆一年。 它有日托

执照,所以孩子们不必戴口罩。他们是全职的面对面的。今年,Austin 公立学

校开始招生,但 5,000 名没来……

CHANG:哇!

KAMENETZ:或者远程了。对。

CHANG: 你怎么看?我的意思是,如果入学率持续下降,您认为这会对公立

学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KAMENETZ:公立学校的国家资助是紧随学生的。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出去的

钱就达数千美元。最受重创的是那些已经为低收入学生提供服务的学区……

CHANG:是的。

KAMENETZ:……因为他们的大部分资金直接来自州。而富裕地区的资金更多

来自财产税,他们不那么依赖州政府的入学资金。现在学校面临着巨大的财务

压力——PPE,额外的保管服务,数字服务等。就我们了解,目前尚不清楚 2021

年之前是否还会有联邦援助。

CHANG: 好。 显然,这可能对公立学校有害,但是对于孩子们呢?他们担

心什么?

KAMENETZ: 因此,同样,不平等加剧了。上私立学校或有全职父母陪伴上

家庭学校的孩子可能会领先。而正如一位妈妈告诉我的那样,还有孩子们是靠

“芝麻街”的 Elmo 老师度过这一年的。研究表明,他们以后会因此经历很长的

挫折期。

CHANG:好的,谢谢 NPR Anya

KAMENETZ:谢谢 Alisa

[全文摘录]

Pandemic Seems To Be Driving School Enrollment Down, NPR Investigation Shows.

AILSA CHANG: Fall count day is this week in many states. That is the day when schools

have to submit enrollment numbers to determine state funding for the next year. 29

And this year, the pandemic seems to be driving down enrollment. NPR has

documented drops in dozens of districts across the country. NPR's Anya Kamenetz

was part of that investigation, and she joins us now.

Hey, Anya.

ANYA KAMENETZ: Hey, Ailsa.

CHANG: Hey. So tell us more about what you found. Like, what are some of the

trends in school enrollment that you're seeing right now?

KAMENETZ: So we should say there's almost 14,000 school districts in the country,

and we're not going to get national numbers until the spring. But with the help of our

member stations and Marco Trevino (ph), our intern, we collected information on 60

districts, including some of the largest districts in the country. Miami-Dade County

Public Schools is missing 16,000 students. Los Angeles Unified is missing 11,000.

Charlotte-Mecklenburg in North Carolina has 5,000. Utah, Virginia and Washington

states are all reporting state wide drops. And that is all in contrast with general

trends over the last 15 years of steadily rising enrollment.

CHANG: Wow. Those drops sound staggering. What do we know about why districts

are seeing these drops in enrollment?

KAMENETZ: So in lots of places, Ailsa, they're seemingly concentrated in elementary

school, especially kindergarten. On average, we saw a 16% drop in kindergarten

enrollment. And, you know, a lot of parents and also educators are kind of skeptical

about Zoom kindergarten as an option. On the other hand, families may be fearful

about sending kids to school in person. They may simply be confused and fed up. You

know, reportedly, Miami-Dade Public Schools in Florida lost many hundreds of

students even after the start of the school year when they experienced days of cyber

attacks in the first days of remote learning.

CHANG: So where are all these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students going instead?

KAMENETZ: You know, kindergarten in particular is not compulsory in most states. So

families do have the option of simply sitting out that year, and they can start

kindergarten a year late. That's sometimes called redshirting. Home school groups

say interest is up. And in many places, you know, private schools are open where the

public schools are closed. For example, I talked to Megan Olszewski (ph), who made

this decision in Austin with her kindergarten-aged son Jonah (ph).

MEGAN OLSZEWSKI: We had, you know, signed him up to start in Austin IS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And then, you know, in the late spring and the summer, we

kind of realized that school wasn't going to look normal.

KAMENETZ: So Jonah is going to stay at his private Montessori preschool for another

year. It's licensed as a day care, so the children don't have to wear masks. They're full

time, in person. And meanwhile, Austin Public Schools started the year 5,000

students down...

CHANG: Wow.

KAMENETZ: ...And remotely. Yeah.

CHANG: What do you think? I mean, what kind of impact do you think this will have 30

on public schools if these drops in enrollment get even more widespread?

KAMENETZ: You know, in public schools, generally, state funding follows the students.

So it can be thousands of dollars gone for every student out the door. And, you know,

unfortunately, who's going to be especially hard-hit are districts that are already

serving low-income students...

CHANG: Right.

KAMENETZ: ...Because most of their funding comes directly from the state, whereas

more affluent districts- they're funded more by property taxes. They're not as

dependent on the state enrollment-based money. Of course, there are so many

financial pressures on schools right now - PPE, additional custodial services, digital

services. And as we've been hearing, it's not clear that there's any more federal aid

coming before2021.

CHANG: Exactly. OK. So clearly, this could be really detrimental for public schools, but

what about for the kids? What are the concerns for them?

KAMENETZ: So, you know, again, inequality is exacerbated. Here are children who go

to in-person private school or home schooling with a full-time parent. They might be

ahead. But then there's kids who are spending the year, as one mom told me, with

Elmo from "Sesame Street" as their teacher. And the research shows they're going to

have potentially long-lasting setbacks from this.

CHANG: That is NPR's Anya Kamenetz.

Thank you, Anya.

KAMENETZ: Thanks, Ailsa.

Three-week exam delay is not enough to prepare students

考试推迟三周远远不够(英国晚报)

Evening Standard. 10/5/2020, p4. 1p.

[摘要/简述]

学校领导今天宣布,推迟三周“远远不够”来为明年夏天的考试作准备。

因为政府本来要宣布通常在 5 月下旬或 6 月初开始的 GCSE A-Level 的考

试时间将推迟三周。

希望在学生受到疫情影响后,推迟考试可以增加教学时间。但是,班主任

说,这不足以弥补浪费的时间,因此建议减少考试内容。

学校与大学领导者协会秘书长杰夫·巴顿指出,明年参加考试的学生错过

了三个月以上的教学时间。

他在 BBC Radio 4 的今日节目中说:“仅仅将考试推迟三周就足以弥补……

这是远远不够的。”他在与学校部长尼克·吉布(Nick Gibb)会晤之前发表了31

评论。

当被问及是否可以削减考试时,巴顿先生回答说:“以年轻人与上一代人相

同的方式进行考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修改这些考试将是有用的。”他还为那些

明年不能参加考试的人建议了“备用试卷”。Downing Street 希望由于疫情被迫

取消的今年的 GCSE A 级考试明年能继续进行。

教育部发言人说:“我们希望明年考试能依照我们的策略继续进行,因为我

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会受到很大的干扰。”今天,教育部长加文·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将在远程托里党会议上接受 Peter Ashton 的采访。

[全文摘录]

SCHOOL leaders today claimed a three week delay "simply isn't enough" to prepare

for next summer's exams.

The Government is expected to announce that the start of GCSEs and A-levels,

usually in late May or early June, will be delayed by three weeks.

It is hoped that a postponement will provide extra teaching time after students were

affected by the pandemic. However, head teachers said it will not be enough to make

up for lost time and suggested exams be trimmed back.

Geoff Barton,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Association of School and College Leaders,

pointed out that the students sitting next year's exams will have missed out on three

or more months of teaching.

He told BBC Radio 4's Today show: "The idea that simply pushing exams back by three

weeks is enough to compensate... simply isn't enough." He made the comments

ahead of a meeting with schools minister NickGibb.

Asked if exams could be pared down, Mr Barton replied: "It would be unthinkable

that young people would be tested in the same way as previous generation and

therefore a modification of those exams would be useful." He also suggested

"back-up papers" for those who cannot sit exams next year. Downing Street declared

its determination for GCSEs and A-levels to go ahead after they were forced to cancel

this year's exams due to coronavirus.

A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spokesman said: "We expect exams to take place next

year and continue to work on our approach, recognising that students will have

experienced considerable disruption to their education." Also today, Education

Secretary Gavin Williamson was due to be interviewed as part of the virtual Tory

party conference by his former teacher Peter Ash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