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管理 > 教参索引 > 正文
教育信息流2020.11
作者:戴荣珍  2020/12/04

☆特别报道

教育部党组部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教育改革

发展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

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日前,中共教育部党

组印发通知,部署教育系统切实做好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准确把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深刻含义,准确把握中央对“十四五”时期形势的重大判

断,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到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准确把握全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全面系统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讲话和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工作,加大对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力度,创新形式载

体加强宣传引导,迅速掀起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热潮。

《通知》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把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

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通知》对科学编制好教育“十四五”规划作出了部署,要求各地各高校把

科学编制好教育“十四五”规划作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好“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和“十四五”规划

编制工作,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切实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十四五”教育发

展全过程、各环节,为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开好局、起

好步。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 年 11 月 19 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

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

见》,根据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教育部决定

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指导中小

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机构的性质。主要职责是:

发挥咨询、研究、评估、指导等作用,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

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

向教育部提出精准、专业、科学、严谨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开展中小学校医、健

康教育教师培训、成果鉴定和教学督导检查等工作。2

首届全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指委)

委员共 55 人,设主任委员 1 人,副主任委员 4 人,秘书长 1 人,聘期 4 年,自 2020

年 11 月起至 2024 年 11 月止。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指委的工作由主任委员主持,副

主任委员协助,秘书长协助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处理日常工作。

首届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校健康教育教指委)委

员共 73 人,设主任委员 1 人,副主任委员 4 人,秘书长 1 人,聘期 4 年,自 2020

年 11 月起至 2024 年 11 月止。高校健康教育教指委的工作由主任委员主持,副主

任委员协助,秘书长协助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处理日常工作。

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特别是两个教指委委员所在单位,要积极支持教指委委

员的工作,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促其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摘自:《教育部网站》2020 年 10 月 30 日

教育“十四五”规划该考虑什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科学编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关系到未来五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关系到 2035 年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

义。

教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十四五”

时期的形势环境,科学规划“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着力促进公平、提高

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更好地发挥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作用,为实现 2035

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

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党

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以加快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新思想指导、以新理念推动、以新方

式落实,紧扣 2035 教育现代化奋斗目标,统筹推进《实施方案》明确的教育现代

化十大重点任务,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教育发展方

式向提高质量转变,促进教育的规模结构效益相协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增强教育的服务力和贡献度。

四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进一步优化教

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

身化的教育体系,培育教育服务新业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多

样化教育需求。

五是以优化教育空间布局为突破口。以河北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

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东北、中西部地区等为重点,完善区域教育政策体系,

优化新时代教育空间布局,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

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

略水平。

六是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深化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带动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

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新技术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加快和扩大新

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3

力。

把握以上总体思路,教育部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强化重大问题研究,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构建服务

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

能力、推动智能时代教育创新、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新时代教育

对外开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等方面,初步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并按照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一部署,谋划了一批拟在“十四五”时期组织实施的重大工

程项目。

摘自:《教育部网站》2020 年 10 月 28 日

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 2020 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遴选工作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 2020 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

(市、区)和改革试验区遴选工作的通知》,在 2019 年认定一批试点县(市、区)

和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继续遴选和建设一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

(市、区)和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

视防控工作,总结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国树立一批儿童

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校和广大师生牢固树

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区域内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有成效、

有经验、有亮点的地区进行申报,实事求是做好遴选工作。突出带动效应,以点

带面,重点解决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眼当前影响学生

视力健康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整体提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水平,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的遴选和建设要

与加强和改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等工作相衔接,融入各地

文明城市、健康城市(县城)、文明校园等创建工作。

通知要求申报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的地方党委和政府

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加强区域统筹,纳入重点工作,儿童青少年

近视防控工作制度完善、措施有力,有支持保障,有督导评估。申报全国儿童青

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区域内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有

整体设计、有完善制度、有充足投入、有督导考核,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有

较好成效。

通知强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把关,把儿童青

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有特色、有经验、有成效的地区遴选出来。加大对试点县(市、

区)和改革试验区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管理,认真总结本地区

2019 年认定的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建设有益经验,加大经验交流,提

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质量。教育部将在师资培训、经验交流、宣传推广等

方面对遴选认定的 2020 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和全国儿童

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给予支持。

此前,教育部已于 2019 年 2 月公布了首批 29 个地市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

防控改革试验区,84 个县(市、区)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

摘自:《教育部网站》2020 年 11 月 17 日4

☆专家论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

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

求,我们要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到位。

1 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

《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宏观形势,

深刻认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对谋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至关重要。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召开全国

教育大会,对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2019 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

率 83.4%、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 99.94%,初中、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

分别为 102.6%、89.5%和 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特殊教育不断加强,

继续教育多样化推进。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 13.7 年,“十三五”规划

目标将顺利完成,教育普及水平稳居世界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决胜阶段,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发了人力资源,为增强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争力贡献了积极力量,为国民素质逐渐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如期实

现脱贫攻坚作出了有力支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议》指出,“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

展变化”,并就“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段”等世情国情作出重要判断。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我国教育制度优势明

显,人才资源基础较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需求呈现

多层次多样化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多方社会资源可望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教育新生态,这都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区域教育资

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亟待缩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提速,教育创

新与服务潜力尚未更好释放,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

差距。我们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抓

住机遇,应对挑战,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2 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教育质量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5

确要求,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为“十四五”时期在新的起

点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建议》中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作为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强调要始终

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建议》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为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

素质提供可靠保证,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

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建议》要求,“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

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提出了多方位需求。今后,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

个环节,在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的多个领域,都需要教育体系源源不断

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坚持不懈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开发支持;都需要教育体系

更好参与城乡发展服务消费、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在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和创

造新需求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实践,进一步发挥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国计民生中的

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根据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的教育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

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

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教育规划定下基

调。《建议》在确定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要求届时建

成教育强国。我们要锚定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通

过 3 个五年规划,把 15 年的阶段战略安排细化为压茬推进的政策行动,积小成为

大成。“十四五”期间重点放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上,这对实现“全民受教育程

度不断提升”的目标,将是带有全局性的关键举措。

3 扎实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决策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

乃至一个更长时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最新要求,总体上看,《建议》

确定了以下 4 个方面重点。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

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

重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中央全会文件中,对

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不断提出重要要求,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

领导小组(委员会)到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党在教育工作方面始终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议》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首要标准是教育系统必6

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在建设高质量教育

体系过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实践中增强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和组织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议》在强调“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

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

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

长成才的责任”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集中体现。《建议》部署“十四五”时期建

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新发展阶段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又作出新的阐释和布局。

衡量高质量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数以千万计教师、数以亿计学生的素质能

否不断提升和增强。今后,多方位提高师生素质,重点将落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

协同育人机制层面,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

会各方的更大合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建议》以“坚持教

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布置一套政策“组合拳”。

一是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根基,重点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

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加快

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努力让青少年

儿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其谋生发展打好基础。二是面向构建新发

展格局,强调“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学习者

多种方式就业创业助力,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适应提升我国产业链

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三是着眼可持续发展全局,明确“提高高等教育

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的主

攻方向,要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

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重申“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增强综合国

力、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新的动力活力。四是立足基本国情,重申“支持和规范民

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在增加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的同时,更好发挥各

方积极性,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建议》强调“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充分体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意图,构建方式更加灵

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而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我国7

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近年来网络本专科注册和毕业人数均居世界第一,在线

教育和培训已经形成多样化格局。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开展大规模在线教

育,2 月到 5 月,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20 多亿人次浏览,全国 1775 万大学生参

与在线课程,共计 23 亿人次。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验,不仅有效应对

了疫情冲击、保障了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探索创新了教学模式。“十四五”

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将沿着“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方

向,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可望开辟新的境界。

摘自:《光明日报》2020 年 11 月 10 日

以更高行政效能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党总支书记、主任 宋德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教育改革

发展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新闻办、中国教育报刊

社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专栏,敬请关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体部署,明确了教

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导向、任务目标和重点要求,为我们谋划和推进工作提供了根

本遵循。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是建设高质量教育

体系的题中之义和基础性工作。教育部办公厅作为部机关政务运行枢纽,必须严

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激发制度活力为着力点,以更高行政效

能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机制,打造忠诚可靠的模范机关,提高政治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根本是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办公厅要严格落实从

严治党主体责任,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

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能力,锤炼政治品格,充分彰显政治机

关属性。完善常态化学习机制,将思想认识和工作部署统一到贯彻落实五中全会

精神上来。强化作风建设机制,营造奋进文化,集中力量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问题,将党中央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科学决策工作机制,统筹部署重点工作,提高谋划力。建设高质量

教育体系,首先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科学谋划,明确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抓手和重点任务。办公厅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

部党组工作部署,做好目标校准和任务拆解,明确分工、举措、进度、重要节点

和预期成效,不断提高谋划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聚焦中央关心、社会关

注、百姓关切的热点问题,瞄准限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加强部机关

协同联动和教育战线统筹协调,集中抓好“奋进之笔”谋划和实施。紧扣主题主

线,加强预判引导,持续提升政务信息报送质量,更好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为中央和部党组决策提供有益

参考。8

三是强化狠抓落实工作机制,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提高执行力。建

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办公厅要当好“高效督办员”,建立高效

的督办机制,铆紧全流程工作链条,强化薄弱环节,环环相扣做好抓落实系统工

程。将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重中之重,从党内政治要件的高度出

发,修订工作规程,完善办理流程,实现批示件百分之百按期办复,确保件件有

着落、事事有回音。优化督查督办长效机制,强化“年初有计划、每月有调度、

中期有促进、期末有预警、年底有考核”的全过程督查链条,打造坚固程序闭环。

加强动态管理机制,实时掌握工作部署、反馈、督查各环节,密切追踪进展情况,

对发现的问题立查立改,强化督查结果运用,提高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四是强化安全稳定工作机制,防范和化解工作风险,提高稳定力。建设高质

量教育体系,必须充分研判、妥善应对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营造

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办公厅要从更高站位出发,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

将潜在风险化解在苗头阶段,着力打造部机关的坚强前哨和稳固后院。按照总体

部署,配合做好教育系统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巩固疫情防控战略性成果。压实

教育系统应急处突主体责任,全力做好值班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协同各部

门及时发现、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状况。深入推进舆情服务政情工作,针对群众关

切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做好回应,切实增信释疑、凝聚共识,创造更加积极理性

的外部环境。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深入

推进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基础。

五是强化政务运维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机关行政效率,提高协调力。建设高

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持续加强机关内部治理,提高政务运行效率。办公厅要全面

做好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确保机关政务运行通畅、高效。强化发文统筹,继续

落实好大幅精简文件的硬要求,严格执行“进一退一”、“红黄牌”并举有关规定,

确保发文只减不增。加强和规范直属单位发文管理,推动大幅度精简文件向直属

单位拓展延伸。完善公文运转快速反应机制,以“加速跑”保障政令畅通。严格

会议管理,充分总结疫情期间工作经验,鼓励、推动通过电视电话、网络视频等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召开会议,规范会议活动组织保障,弘扬“民主、务实、高效”

新会风。扎实推进保密工作,加强保密教育,严守保密红线。

六是强化便民服务工作机制,着力增强政民互动实效,提高公信力。建设高

质量教育体系,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

渠道广泛参与教育治理。做好建党 100 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全面展示政策落实

成效,大力弘扬和传播教育正能量、好声音,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以点带面推动

教育融媒体建设,打造集中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修

订完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制度,有效增进社会公众对教育政策的理解。深化“互

联网+教育服务”,全面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二期建设,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

规范化、便利化。持续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治理有效路径,积极开展第三方评

估,借用智库外脑进一步优化工作成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 年 11 月 20 日 9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论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立场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做科研

是近年来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举措。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立场缺陷,即以主—

客对立的认识论对待教师,从外部要求入手订制教师发展,使教师处在被培训、被专业化的

客体境遇,否定了教师是其发展的主体,忽略了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新时代教师发

展要回应教师的内在需要,坚持主体立场,提倡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色。

一、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必然性

(一)职业本性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

自古以来,教师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学习是教师群体的类本性。教育,是教会学生高

效而全面地学习,“高效”对应自然状态下的散漫学习,“全面”对应环境和认知局限导致的

片面学习。所以,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将“学习”这一态度和技能教给学生。若要学生学会

学习,教师首先要会学习,是一个“学习的专家”。“教师专业活动的全部意义是如何促进学

生有效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离开‘学生’和‘学习’这两个关键词,我们无法理解教师职业

存在的理由。”“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

育别人。”中国古代贤师对学习之于师者的重要性不仅有精妙的理论论证,而且身体力行。孔

子不仅谦逊地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还对为师者提出了“学而不厌”的要求。他自己就做

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古代为师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尊

德性、道问学之上,在自得其乐、获得成长的同时,也使学生得到更真切、更自主的学习和

成长。

(二)经济业态转变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都面临着

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

变,逐渐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相应的则是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

展,其所产生的大量新职业新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社交能力、创新意识,

对人的逻辑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需求明显提升。但如今的教师群体多是 21 世纪之前培养出

来的,所接受的是与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相一致的教育,具有善规划、遵标准、整齐划一、

高执行力等素养品质,同当今以及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存在距离。如何填平这个鸿

沟以适应 21 世纪的人才培养需求?教师们需要学习。

(三)人才素养变革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

当前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国际局势与国内形势日新月异,各种思想交相融合与

冲突,学生面临着极其复杂和多元的思想环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者,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古人云“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抓住根本,是迎接和克服挑战的第一步。这个根本,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

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也作为社会中的

知识分子,教师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用行动“倡导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

二、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意蕴

丹麦学习专家克努兹·伊列雷斯教授综合经典学习理论和学习领域的最新研究,概括道,

“所有的学习都包含两个非常不同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必须都是活跃的,我们才能够学习点

儿什么……一个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一个是个体心理的获得与加工过程……所

有的学习都包含内容、动机和互动维度。”考虑到西方文化的智识传统,笔者认为还需要考虑10

“学”的中国传统,吸纳具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目的维度,从而形成包括目的、内容、动机和

过程的思维框架,用于理解作为学习者的教师。

(一)在目的上,教师“学”以“成人”

人类活动的独特性在于其目的性,即学习结束之后得到的结果,在学习开始时就已经在

学习者的表象中观念地存在着。因此,对学习的理解应从学习的目的开始。现实中,教师并

非不学习,甚至可以说,教师经常处在各种学习场景中,如听讲座、培训、考察等。但这些

学习基本上被统摄在“教师专业化”的主题之下,即教师被认为在技术上和观念上都不够专

业,需要通过种种教育与培训使其专业化。然而专业化是对职业属性的描述,可教师却是以

其整全生命来开展育人工作的。“教师专业化”存在一个以职业属性概括生命特征、以偏概全

的误区,同医生、律师相比,教师面对的是整体的人而不是局部的人、物与事,教师的全部

存在都会对其工作对象产生作用,而不仅仅是医生的医术或律师的辩才这些局部存在。所以

专业化话语的背后,是把教师视为教书匠人的片面认知。其实,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学”并

非求知识、求技能的对象化活动,而与成熟并完整的人格相关联,即“学”以“成人”。“成

人”品格包括“知”“不欲”“勇”“艺”“文”,“成人”的行动准则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恪守年少时的志向和承诺,终生不渝,“亦可以为成人矣”。教师作为一

名学习者,首要之意是自觉以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为学习目的,以学习来调节生命、运转生

命、安顿生命,使生命在学习中得到丰盈,进而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

脱离了低俗的人,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具有浓郁家国情怀的人,一个强烈关怀

社会的人,真正做到“德正学高”的“大写的人”,直抵为师者的初心,成就“师之所存,道

之所存”。

(二)在内容上,教师“学”致“广大”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关于学习的主张基本上构成了我们关于学习的主体知识。两大流派

角度不同,但都从学习者“获得”角度来谈学习,只不过行为主义强调行为改变,而认知主

义强调认知增加。人本主义超越了认知与行为的对立,提出了通过学习获得整体的人的变化,

也即“希腊人认为学习意味着根本性的转变或变革。通过学习我们得以再造我们自身;通过学

习我们开发自身能力,去做从前不能做的事情;通过学习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我们与

世界的关联;通过学习我们拓展我们的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生命的成长和生发过程的一部

分。”因此,就学习内容而言,它是没有边界的,一切有助于生命成长的内容皆应学习。这样

一种无远弗届的内容观可用“致广大”来概括。于教师而言,他们被期待为“实际艺术家”,

“一个脱离公式、规定和规则系统的人,审时度势,用其观察力、直觉和常识作出明智的判

断,在证据不十分确凿的情况下采取适当合理的行动。”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多从师范类

高等院校之门直接进入中小学之门,缺乏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所受到的各种培训多聚焦于教

育教学,其对世界、对国家、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难以

匹配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要超越学科、超越职业,读万卷书。因为历史使人明

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认知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当然,“行万里

路”亦是必经路径,如弗莱雷所言:教师惟有将“阅读世界”与“阅读文字”联系起来,才能

获得解放,进而拥有人生的厚度,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惟有如此,才能使“备课不成为单

调乏味地坐看教科书,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量变发生质变,“衬托

着教科书的背景愈宽广,教师的业务品质就表现愈明显,他在解释三角函数,但他所想的主

要不是函数,而是学生。”其注意力不仅放在如何将知识完整无误地教给学生,而且要放在每

个学生如何学习之上。即孟子所言“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有了“大”学识做

积淀,教学就是闲庭信步之“小”。

(三)在动机上,教师“学”起“内需”

认知心理学派指出学习是由于主体感受到自身已有认知与外界的差异,以及差异带来的

不确定性,克服不确定性便构成了个体的内在需求,驱使主体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所以,从11

学习的动机角度来说,对不确定性的克服是学习最原初的需求。此外,具身认知理论指出,“情

感—情绪维度不应再被遮蔽,或被看作纯粹的‘限制因素’,它是构成学习能力的参数之一。”

以往世界各国促进教师发展的努力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其偏重认知方面的因素,而且

还在于其激发教师发展动机和意愿的时候,过于依赖外在的、制度性激励或约束,而未能充

分认识满足教师个体内在的社会—情感需求的意义。为促进教师发展,我国已然实施了各种

各样的教师培训活动,但这些促进教师学习的努力是自上而下的、外部启动的,学习的目的、

要求、进度不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实际上处于因不专业、有短板而被培训的客体地位。这

种情况下,教师内在的学习需求被忽略,出现疏离学习、不愿学习等问题也是自然的。当然,

教师的需求会因其角色的多样而多样化,我们不能忽视更高社会地位、更有尊严的生活等需

求。但在根本上,更要关注那种能够使教师更像教师的需求。而这,除了外在的点拨,主要

还是依靠教师的“教”和“学”去唤醒。所谓“教然后知困”,只有用心育人的教师才会产生

教育的困惑;所谓“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倾心学习的教师才会发现自己的匮乏。这种困惑和

匮乏背后是教师对如何才能更好地教和学的不确定性,将其克服是教师最根本的内在需求。

(四)在过程上,教师“学”于“互动”

社会文化理论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切入,认为社会互动在人的学习中具有重要和独特价值,

突破了认知和行为理论将学习视为个体之事的限制。在佐藤学看来,“学习,被界定为三种对

话实践———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视界,

它指导我们的学习,也限制了我们的学习,即所谓的“信息茧房”。但是“一组人可以接触到

更大的‘意义共享池’,而这个共享池单靠个人是接触不到的。深度汇谈的目的是超越每个个

人的理解力。个人在深度汇谈中所获得的洞悉,根本不能单靠个人自己达到。”正所谓:独学

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然而我们在各种教师学习组织中,经常看到“沉默的大多数”现象。

集体备课时教研组长说,教研组成员听;课题研讨时课题负责人说,课题成员听;评课时专家

说,授课与听课老师听等等。虽有互动的形式准备、人员准备,却没有实质的互动发生,只

有单向的独白。所以,教师要全面地了解自己、敞开自己,敢于同他者包括学生分享和互动,

并在此过程中真诚地表达、提问和对话,形成一种建设性批判的互动关系,达到“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的互动境界。

三、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行动建议

“教师作为学习者”是对教师主体性的尊重,与以往将教师视为客体的价值取向不同,

由客体转为主体,这需要立足学习,重新设计教师发展的支持系统。

(一)以增加教师自由时间为宗旨制定相关政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关系,并认为,劳动时间

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强制性的时间,是人们不能自主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则是人们能够自

主支配的时间,用于发展不追求任何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潜力的时间,因而具有自我

实现的价值。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总时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个工作日超过 10 小时,

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并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北京的一位小学老师说:“七点半肯定都在工

作状态了,不加班的情况下,下午四点半能走,加班的话就不好说了,加班是常态。中午没

有休息,看着学生吃饭。语数老师还要早读。午间管理、大课间、课后三点半、托班,我都

要管理。我们没有自主安排的时间去学习。”虽然教师具有学习的本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

一再呼吁教师学习,但缺乏自由时间使教师学习难以实现。虽然有少部分特别优秀的教师能

够严格自律挤出时间学习,但绝大部分教师成为学习者需要制度上的时间保障。在没有一定

的自由时间保障的前提下,教师学习难以实现,更别提那些建基于教师学习基础上的教师发

展、教育质量提高了。自由时间匮乏源于当前教师岗位设置和有效人数难以满足正常的教育

教学需求。所以,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需要

转变教师发展政策的价值取向,从增加教师自由时间、为教师成为学习者提供支持的立场重

新规划教师总量与结构问题,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师生比。可以尝试着在编制紧缺的前提下创

新中小学教师编制及用人方式。效仿大学将教学岗位与行政岗位区分,教学岗位分为教师岗12

位与教辅岗位,行政岗位和教辅岗位不再占用紧缺的教师编制,试行人事代理制度。探索中

小学专职教辅制度,同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师范类大学的教育实习制度建立联系,将任课

教师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也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发挥学校—社会协助机制,

把艺术家、运动员、家长及各类人才请到学校担任短期课程或讲座教师,使教师编制范围跨

越学校围墙。

(二)以激发教师的真实学习为目标规划

学校发展作为成人学习者,教师学习的内在动机很明确,他们往往不愿意参与并排斥那

些有悖于自身需求的学习活动。“实际上,他们或多或少地把它(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被安置在

那里的经验……其学习是被别人所期待的,而不是或者仅仅只是部分地被当事人所接受的。”

库恩认为,判断一所大学的质量高低就看其学生的学习投入高低、看学校吸引学生投入学习

所做的努力,看学校提供的学术环境、资源是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启

发了我们,既然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那为何不以是否能够激发和支持学习作为标

准来衡量每一个社会组织呢?尤其是在学习型社会中担纲示范与基础作用的学校。因为,自觉

性和有用性只是教师学习的触发器,真正使教师持续而真实地学习下去,需要外界环境的支

持,特别是教师身处于其中的学校。促进教师学习,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淡化学校与教

师之间的雇佣关系,强化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培养关系,有意识地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第

一学历”,提高学校在教师工作经历的含金量。从“用人”转变为“育师”,将教师看作一个

个成长中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教师,如此才能使学校对教师的学习充满期待,进而提供支

持,这构成了学校促进教师学习的情感基础。其次,学校要相信教师,把学习的决策权还给

教师。因为教师多半不会为他自己的利益做自己的事情,他始终想着他的学生的利益,任何

知识,只有是他能够教授的,才会使他感兴趣。尤其要指出的是,学校一定不能排斥那些跟

教育教学没有直接关联的学习活动。身为教师,有一种本能,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所接

触到的一切都转化为教育资源。看似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物,并非跟教师人格修养视野开阔

即滋养教师生命无关,只要滋养了教师的生命,其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而且是更为深沉的价值。再次,爱学习的校长至关重要。“校长必须是学校学习的领导者。但

如果校长都不承认自己有学习要求,他就不能教会别人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学习者。”最后才是

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以满足教师学习需求为宗旨搭建学习平台、创新评价机制、抵抗有碍

教师学习的各种因素。比如佐藤学教授就希望尽量排除影响教师学习的各种干扰,他甚至提

出,“在学校运营过程中,除每月一次的例行教职员会议和每周一次的年级会议以外,取消所

有一切其他的会议,把基于教学观摩的课例研究会(校内研修)作为学校运营的中心。在校内

研修中学校不规定共同研究的课题,研究题目由教师自行决定”。因此,在教师成为学习者的

过程中,学校应秉持宽松和顺的态度,不去告诉、不去干扰、不去要求,而是顺需而为,提

供支持和保障。

(三)以重建自我意识超越教师功利学习

教师为人类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刻以自己能为受教育者做些什么进行思考

和行动,这是教师的伟大之处。但是在尼采看来,这存在着教育的风险,因为教师“归根到

底(把自己)看作工具,以致丧失了为自己的真诚。”对自己都不能做到真诚,怎么能期待他对

别人真诚呢?这样的教师,在自我意识层面就已经将自己“功能化”“脸谱化”了。“功能化”

是指教师将自己看成肩负某种特殊社会功能的人,而没有注意到教师也是“人”,并作为“人”

而存在着。“脸谱化”是指教师时刻带着“教师”的面具与他人互动,与社会交往表现得“好

为人师”,与学生交往表现得权威有余而亲近不足,怯于“展示真实的自己”。可以说,这两

种自我意识都是只有“教师”而没有“自我”,更确切地说是将“教师”与“自我”相分离了,

没有看到“自我”与“教师”的相互关系。其结果就是教师学习的功利化,表现之一是学习

的外在化,即为了评职称、做课题、争荣誉去学习;表现之二是学习的狭隘化,即直接可用的、

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性的才学,不能拿来即用的被视为“无用”而弃学。教师重建“自我意识”,

是珍视自己作为人的完整性、丰富性,以“成人”为目标观照自己的学习,无论是逻辑上还13

是价值排序上都将“成人”置于“成师”之前,以整全的、鼎立的、丰富的、充满“自我”

风格的“为人”来支撑“为师”。要进行广泛的学习,把一切身外之言、情、意、志转化为身

内流转不息的精气神,在内化和顺应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我、建构自我,获得教育中的自

由。敢于享受无用的学习,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志趣,而这些喜爱和志趣

在于更远大的景象,越过界线和障碍达成联系,拒绝被某个专长所束缚,不顾一个行业的限

制而喜好众多。乐于接受挑战自我的学习,不停留在习惯之地,同情而具有批判性地倾听观

点不同者在说什么,将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通过积极地参与对方而扩展自己的眼界,得到

自我更新。积极寻求有同伴的学习,看着同伴学习是一种激励,因为人们认识到需要学习的

不仅是他们自己,学习是提高个人能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表明你不行。苏霍姆林斯基曾嘱

咐教师们: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渴望和阅读爱好,就是你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你自己要善于

看待这个源泉,并引导学生走近这个源泉。这何尝不是对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认可和期待。所

以,在做教师这条路上,非学习无以明志,非学习无以致远。

摘自:论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立场 牛楠森 文 《教师发展研究》2020 年第 1 期 原文约

7500 字

小学教育要引领学生完整的生命成长

钟晓琳 李福平

当前的小学教育怎么做才能更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到突

破口?近期,我们就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在近年办学中摸索出的“习·作”教育理念展开

对话,以期探讨当前小学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小学教育要让孩子喜欢学习

钟晓琳:21 世纪以来,科技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方式,也对人类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之一,正

在发生着一些根本变化。从全球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15 年报告《反思教育:向“全

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继续强调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理念,并基于对知识与学

习的认识,明确“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学习已成为一

个比教育更宽泛的概念。作为小学校长,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念及其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李福平:我们国家自 2001 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体现着这种认识转向,

教育在适应学习型社会、回应终身学习需求方面不断努力,比如基础教育探索如何回到以学

生为本,倡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国家层面也鼓励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一些学校尝试

在大课程观下基于学习与发展需要来构建课程体系;当前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越

来越彰显把人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视角,关注学生在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方

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教育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相对

于传统观念下强调落实“双基”(即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今天更为关注的是,

小学教育要让孩子喜欢学习。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小学教育要保护并发展孩子这

方面的天性;小学教育应该发展儿童的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从而支持儿童学习能力的

发展;小学教育要让孩子阳光自信,从而发展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利他品质等。可以说,今

天的小学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完整的生命成长,关注如何引导和支持学生创建美好生活。

钟晓琳:关注儿童生命成长,将儿童放在学校教育的核心位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

可。很多学校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并从学校理念、课程设计、教师培训等多方面展开。

李福平:这确实是当前小学教育探索的重要内容,我们也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在关注

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习是如何真实发生的,提出了“习·作”教育理念,

将“习”和“作”视为促动儿童学习发生的着力点,开发了“习·作”课程体系、构建了“习·作”

课程模式等。

表达是孩子在学校中的一种存在方式14

钟晓琳:如何理解您谈到的“习·作”教育理念?

李福平:对“习·作”教育的认识,主要还是源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较早的思考是针

对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发现孩子并不喜欢写作文,把它当成一个外在的任务,甚至

有的孩子害怕写作文。教师更多地关注习作技法的指导,课堂中孩子更多地是迎合教师的想

法。那么,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写作文,并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呢?这是我们首先想解

决的问题。我们抓住阅读和表达两个要素,探索了与国家课程相融合的特色校本课程“阅读

课”和“日记赏析课”。其中,我们要求全校每个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天第一节早课是日

记赏析课。日复一日,日记让写作表达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真

实感受;日常性的“赏析”为孩子们营造安全、宽松的氛围,真实、自尊、自信、理解、宽

容、感恩等在这个过程中悄然滋生。

钟晓琳:这里的“表达”非常关键,它是孩子内在世界不断外显的过程,是孩子在学校

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是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周围世界

的体验与理解,形成自身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所以,“日记赏析课”不仅仅是对文字表达及其

方式的学习,一群孩子相互表达、学会倾听,有助于每个孩子认识和理解他人,发展对周围

的人与事的感受力、理解力,走出自我中心,走向共同生活。这一探索是将“日记”“赏析”

作为支撑孩子语言与交往学习的教育设计。

李福平:随后,我们在反思中发现,这里有超越语文习作教学的“习”与“作”的学习

方式。阅读是“习”,倾听他人、互动交流中也有“习”,这是一个信息、经验输入的过程;

写日记是“作”,互动中的表达也是“作”。

钟晓琳:可以发现,“习·作”教育是看到“习”与“作”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与共同体中

的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强调唤醒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主

动性,学习过程就是探索过程——任何认识的发展都需要概念与经验的融合,需要外部知识